【人物檔案】
  王強,男,漢族,雲南昆明人,大學文化,1959年9月出生,1978年12月入伍,1981年1月入黨,技術6級,歷任戰士、技師、助理員、旅裝備技術部長、集團軍裝備部軍械裝甲裝備處處長,先後2次參戰,現任陸軍第十四集團軍裝備部高級工程師,大校軍銜。
  憑著一顆拳拳報國之心,他書寫了人生的璀璨華章:入伍35年來,先後幫助部隊培養裝備技術骨幹1000多人,多次完成部隊重大軍事活動裝備保障,20餘次排危除險,3項研究成果獲得國家專利,1項成果獲得全軍科學技術進步獎,先後被四總部評為“全軍維修保障工作先進個人”,軍區評為優秀共產黨員、優秀機關幹部,榮立三等功4次。

  面對冰冷的裝備,王強不僅很專註,還充滿了激情

  王強常說:“工程師不是光拿尺子板手的修理師傅,只有瞄準裝備盯著戰場,才能贏得下一場戰爭!”他經常深入訓練,就新裝備與官兵共同研究戰法訓法
  雲南網訊 初秋,春城乍寒還暖。第十四集團軍某某維修基地上,一名兩鬢斑白、身材魁梧的“老兵”穿梭在設備中,時而俯身指導身邊的工程人員,時而登梯檢查。
  “他叫王強,是集團軍裝備部的高級工程師,大校軍銜。”該戰士告訴記者,“只要他在,就很少有排不了的故障、解決不了的問題。”
  “這段時間部隊都在野外駐訓,我都在訓練一線跑,工作太多,幾次都失約,實在不好意思!”當王強回到辦公室,擦了擦滿臉的汗水,接了一大杯水,“咕咚咕咚”幾口就喝乾。
  趁著這回兒,記者仔細觀察了一下這位擁有大校軍銜、曾獲得全軍科學技術進步獎的高級工程師的辦公室,除了一張辦公桌、一個沙發、一個書櫃和一個時刻準備出發的戰備包,就沒有別的傢具。
  唯一顯眼的,就是裝滿書籍的一排排書櫃。
  “只有瞄準裝備盯著戰場,才能贏得下一場戰爭!”
  2005年初,集團軍首長找已當了7年處長的王強談心,準備讓改轉工程師,問他有什麼意見不?
  王強還是保持一如既往的態度:堅決服從組織的安排,只要能繼續為部隊作貢獻,在哪個崗位工作都行。
  有的戰友開玩笑說:“老王,以前你工作這麼忙,這回你可以好好過‘一杯茶一張報紙過一天’的舒服日子了!”
  “是黨把我培養成一名軍官,不管什麼崗位,組織的安排就是我的選擇!”對王強來說,崗位可以變,事業心不能變。
  沒有了繁雜的公務,王強不僅沒有輕閑下來,反而更忙碌了:
  總是早出晚歸,不在部隊檢查裝備工作,就在修理工間、訓練場指導訓練,不在辦公室處理業務,就再帶著攻關小組搞課題研究。
  “作為工程師,面對的裝備類型多,只有抓緊時間學習裝備知識,才能當好黨委首長的‘技術參謀’!” 他這樣告誡自己。
  正如他所說,他一頭扎進專業技能學習中,“5+2”、“白加黑”地鑽研業務,無論是外出開會,還是出差,他都要隨身帶上一些專業本籍,抓緊點滴時間學習。《軍事裝備學》、《部隊武器裝備管理學》、《現代地面作戰力量的發展與運用》等百餘冊書籍,他從頭到尾,讀了個遍,部分內容更是爛熟於心。
  很快,他掌握了集團軍部隊主戰裝備的基本性能、技術參數、保養要求等指標,很快成為集團軍部隊首屈一指的裝備業務骨幹。
  強烈的使命感,使他積極主動參與軍區組織的教材、教程編寫,先後在有關刊物上發表理論學術文章10餘篇,其中《熱帶山嶽叢林地聯合作戰軍械裝甲裝備保障“五忌”》被國防大學評為“全軍信息化條件下聯合戰役作戰與建設理論研討會”三等獎;《高寒山地邊境地區作戰武器裝備消(損)耗規律研究》受到總部和軍區的好評。
  王強常說:“工程師不是拿尺子板手的修理師傅,只有瞄準裝備盯著戰場,才能贏得下一場戰爭!”
  一次,王強到某裝甲旅瞭解新裝備的操作使用情況。到了訓練場,部隊正在組織戰鬥訓練,他也蹲在訓練場,一起與官兵們交流裝備的戰技術以及戰法。
  從裝備的戰技性能,到與裝備對抗,從戰法的使用,到兵種間的配合協同,王強與官兵深入研究探討。罷了,他還與官兵們一起上裝操作。
  官兵們發現,王高工不僅是裝備管理的行家裡手,更是精通戰術技術,像一名軍事指揮員,與王強交流,收穫還真不少。
  就在他們連連誇他時,王強卻擺了擺手說:“作為一名作戰部隊的工程師,如果不研究軍事,不懂得打仗,就談不上如何干好裝備保障工作!”
  常年泡在裝備工間、部隊演訓場,也讓王強累出了一身病。特別是身患糖尿病後,他走到哪裡都要帶上註射器,自己註射胰島素。  (原標題:【雲嶺楷模】王強:激情為強軍夢燃燒(圖)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t87vtll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